我国工控系统上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国内现在工业制造业的自动化转型,国内工控行业急需提升“软实力”,助力整体产业链的进步。 工控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工厂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提高了300%以上。20世纪
我国工控系统上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国内现在工业制造业的自动化转型,国内工控行业急需提升“软实力”,助力整体产业链的进步。
工控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工厂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提高了300%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外先进的工控技术进入中国大陆,比较广泛使用的工业控制产品有“plc,变频器,触摸屏,伺服电机,工控机”等。这些产品和技术大力推广了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进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国外几乎占领我国大型企业应用高端市场,国内工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长期以来跟在国外企业后面跑,国产控制系统也难以进入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主体装备。而工业控制系统滞后是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原因。
虽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结合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追求更完善的t.q.c.s.,使企业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给正确的人,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五个正确”。然而这种自动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是一种高投资、高效益同时是高风险的发展模式,很难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以及准大型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的道路。
工业pc在我国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pc主要包含两种类型:ipc工控机和compactpci工控机以及它们的变形机,如at96总线工控机等。由于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对工业pc的运行稳定性、热插拔和冗余配置要求很高,现有的ipc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将逐渐退出该领域,取而代之的将是compactpci-based工控机,而ipc将占据管理自动化层。
目前,我国需加速工控软件的技术标准化进程,才能使得工控软件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控软件应该朝着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来源:工控网(百站))
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