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健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育,高等学校教师,副教授 |
籍 贯: | 陕西西安 | 现 居 地: | |
毕业院校: | 中国科学院 | 专 业: | |
出生年月: | 工作单位: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邮 箱: | xujian@lzb.ac.cn | 联系电话: | |
学 历: | 博士 |
【人物简介】
许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岩土学科学术秘书。受教育经历 2005/09-2010/0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博士; 2001/09-2005/07,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学士。研究工作经历 2012/11-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教研室,副教授; 2010/08-2012/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教研室,讲师。
【研究方向】
地基基础设计;环境岩土工程;寒区岩土工程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51208409);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地区盐蚀型崩塌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判据研究(51478385); [3]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黄土地区边坡冻融稳定性研究(12jk0914);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人才科技基金项目-季节冻土区路基翻浆过程数值预测研究(dbo1119); 参与项目 [1]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寒区客运专线路基及涵洞防冻胀技术研究(2006g011-b-3),主要参与人; [2]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专题-青藏铁路工程次生冻土病害防治技术研究(2006bac07b02),参加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地震次生滑坡灾害发生机理及评估方法研究(51278397),主要参与人; [4] 横向服务项目-冻土地区输电线路基础抗拔作用机理及承载力数值分析,2013-2014,主要参与人;
【论文著作】
主要论著 1. 许健,牛富俊,林战举。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基流变特性数值分析。中国铁道科学,2008,29(5):13-19。(ei:20084511686997) 2.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林战举,徐志英。季节冻土区保温路基设计参数。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3):83-89。(ei:20094512429407) 3.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林战举,徐志英。重塑粘质黄土冻胀敏感性试验分析。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2(1):24-30。(ei:20101612869020) 4. 许健,牛富俊,李爱敏,林战举。季节冻土区保温法抑制铁路路基冻胀效果研究。铁道学报,2010,32(6):124-131。(ei: 20110313600573) 5.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林战举,徐志英。季节冻土区防冻胀护道对保温路基地温特征影响效果研究。铁道学报,2011,33(3):84-90。(ei:20111913966297) 6.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刘华。换填法抑制季节冻土区铁路路基冻胀效果分析。中国铁道科学,2011,32(5):0001-0007。(ei:20114314458117) 7.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侯仲杰。等温过程路基土体水分迁移特征分析。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3(4):0113-0119。(ei:20114214445082) 8.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侯仲杰。东北粘质黄土有害毛细上升高度预测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4):0501-0506。 9. 许健,牛富俊,牛永红,侯仲杰。冻结过程路基土体水分迁移特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4):150-158。 10. jian xu, fujun niu, zhi wei, zhiying xu.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regime of roadbed with insulation in seasonal frozen grou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 xi’an, china.2009. 11. niu fujun, xu jian, lin zhanju, wu qingbai, cheng guodong. permafr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methods of roadbed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acta, geologica sinca, 2008, 82(5): 0949-0958. (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