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记者从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陕西地建)获悉:由该集团自主研发的已获两项省部级一等奖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实用”项目,顺利通过由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专家评审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基于该成果形成的科研论文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一区发表,标志着陕西地建科技创新成果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认可。
这一创新成果,是陕西地建持续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个有力印证。近年来,陕西地建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等,使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陕西地建采取“搭平台、引人才、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校企合作,与国内著名院校合作,开展系统理论技术研究;分批次选派科研骨干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培训交流;实施多种类型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土地治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引进“三高”人才,形成高端人才洼地,并建立了一套选人、用人、育人的新机制,着力打造“高学历、高层次、高级别”人才队伍。目前,陕西地建有工程、管理及科研人员770人,其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631人(博士66人)。2018年,该集团共刊发论文1078篇,其中sci论文17篇,ei(《工程索引》)论文90篇,创集团成立以来最好水平,为集团进行土地工程项目实践、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土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净土”方案;获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专著2部,申请立项地方标准2项。此外,该集团“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创新团队”入选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多人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创新标兵等称号,6人入选陕西省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与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合作办学,构建起“土地整治工程(本科)—土地利用与修复(硕士)—土地整治工程(博士)”的全链条式人才培养体系。
与此同时,陕西地建还积极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为破解行业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薄弱的困境,近年来,该集团建成全国首个以土地工程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等9大科研平台;先后投资近8亿元建成了基础实验中心、浐灞土体有机重构核心实验区、富平中试基地以及5个野外观测站,构建了集基础理论研究、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引进与培养于一体的系统科技研发体系;形成了“理论研究—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应用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在土地工程项目实践中进行了系列应用。2018年,该集团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又取得新进展:国家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通过自然资源部评估考核,并进入首批国家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序列;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自然资源部组织的考核评估,荣获“优秀”等次;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通过评审;土地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成功入选原环保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目录,检测水平和实力进入全省检验检测企业第一方阵。此外,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该集团还与莫斯科大学就土壤复垦、修复等方面研究签署了合作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人居环境“净土”建设研究中心;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际城市管理协会联合举办了以“净土”治污材料及方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在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下,该集团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截至2018年年底,通过土地科技创新和土地工程项目建设,陕西地建已在全省实现新增耕地40多万亩。以科技实力支撑形成的“净土”工程建设体系,已成功应用到富平石川河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渭东新城污损土地治理、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这些项目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生态修复治理的样板工程。在企业发展方面,3年来,陕西地建连续每年实现利润超过15亿元;上缴税收排名西安高新区前十,并受到表彰奖励;仅2018年上缴省财政资本收益金就达2.1亿元,占省属国企缴纳资本收益金总额的30%,居省属国有企业之首。
“未来5年,陕西地建还将布局总计达千亿元的多个项目,并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净土’工程建设体系,推动区域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陕西贡献力量。”陕西地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霁昌表示。
编辑:视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