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癌症无论在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都在快速上升。但癌症不像其它疾病那样有早期症状,肿瘤病人一旦发现身体某一部分不适,往往已到癌症晚期从而失去了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癌治疗的最佳时期。
2009年,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说,他们已成功合成出一种能在近红外区域发出荧光的发光蛋白。这种发光蛋白可轻易渗入进活体组织中(它对组织无害)。动物实验证实,以微量发光蛋白注入肝癌实验动物肝脏内,并借助ccd照相机,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拍摄到十分清晰的肝癌照片,便于医生判断肿瘤所在位置和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在此之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已合成出一种名为“纳米碳管”的新材料。据报道,将纳米碳管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后注入癌症实验动物体内,再用拉曼光谱仪检查,同样能精确诊断肿瘤所在位置及其大小。
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纳米生物传感器,只要用棉花球蘸一点病人口腔液体涂在纳米传感器上即可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口腔癌。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硅纳米线,将其与抗体受体连接起来可测出病人血液中的癌标志物。此前有报道称,患癌的人们其血液中存在数百纳米的癌标志物,但现有诊断技术无法测出。哈佛大学发明的纳米硅生物传感器今后可望被用于验血化验技术,用于测定病人是否患有癌症。
我国旅美科学家陈晓原(音)博士及其助手研制成一种可供mri/pet等诊断成像仪使用的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据介绍,该生物传感器系用放射性碘标记的一种锰/铁纳米磁颗粒,将其注入肿瘤实验动物体内,再用mri/pet检查可立即测出癌细胞是否已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这种放射性碘标记的纳米颗粒今后在临床诊断恶性肿瘤上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编辑:系统管理员